2021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率(即濕地率)為5.5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其中,自然濕地面積4667.47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87.0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337.62萬公頃,減少率為9.33%。

濕地景觀


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環境保護一直是重要的議題。在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里,粗放的發展模式帶來的眾多環境問題,都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顯現出來;國際社會對可持續的發展的議題也越來越重視?!耙癖Wo眼睛一樣保護環境”,“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視環境問題。有著“地球之腎”稱謂的濕地,作為地球上的三大生態系統之一,人們逐漸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一、濕地的概況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澤地等帶有靜止或流動水體的成片淺水區,還包括在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


濕地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介于陸地生態系統(如森林和草地)與水生生態系統(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間的獨特、復雜的生態系統。


按《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定義,不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淡水或咸水,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六公尺以內的海域。


1971年2月2日,《濕地公約》在伊朗南部拉姆薩爾簽署,為了紀念《濕地公約》的簽署,并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從1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


二.濕地的形成原因和分類

我國常見的濕地分為5類:


1、近海與海岸濕地


近海與海岸濕地是指在近海與海岸地區,由天然的濱海地貌形成的淺海、海岸、河口以及海岸性湖泊濕地,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紅樹林沼澤、海草濕地、潮間鹽沼及潮間淤泥質海灘。

遼河三角洲濕地


2、河流濕地


受地形、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河流在流域上的分布不均。河流濕地主要指河流等流水水域沿岸、淺灘、緩流河灣等發生沼澤化過程而形成的濕地,包括以下分類:永久性河流濕地、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濕地、泛濫平原濕地、喀斯特溶洞濕地。

長江


3、湖泊濕地


中國的湖泊類型多種多樣,根據地域的不同顯示出不同的特點。湖泊濕地是指湖泊沿岸邊或者淺湖發生沼澤化過程而形成的濕地,主要表現為大小形狀不一、充滿水體的天然洼地。根據自然條件差異和資源利用,生態治理的區域特點,中國湖泊劃分位東部平原地區、蒙新高原地區、云貴高原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和東北平原與山區等五個自然區域。

巢湖


4、沼澤濕地


沼澤濕地的地表常年潮濕積水、地面上喜濕性植物大量生長,其下有泥炭堆積的地方。我國沼澤濕地分布范圍廣、面積大。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15%。分布較集中的地區有東北的三江平原、西北的柴達木盆地、四川的松潘草地及藏北蕪塘內陸河區等。其中僅四川松潘草地的面積便達2700km2。


沼澤濕地的形成和發展一般是在溫濕和冷濕氣候,平坦和低洼的地形條件,更有利于它的形成和發展。由于沼澤濕地中只有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的小規模水體。因此沼澤濕地的地質作用主要以生物沉積作用為主。


沼澤有利于喜濕植物大量繁殖。低等植物(主要是藻類)遺體中的脂肪、蛋白質等有機質在缺氧的環境下,經厭氧細菌分解,可形成含水很高的絮狀膠體物質一腐膠質。它與黏土和粉砂混合并經過脫水變致密后,即成為腐泥,腐泥經過成巖作用可轉變成油頁巖。高等植物遺體中的纖維素及木質素物質,在厭氧細菌的參與下,經過氧化、分解、合成等復雜過程轉化為多水的腐殖酸及腐殖酸鹽等。這些腐殖物質與沼澤中的泥砂及溶解于水中的礦物質等混合就形成泥炭。泥炭的有機質中含碳量可達60%。泥炭是湖沼發展和演化中形成和聚集的典型產物。


沼澤濕地蘊藏著較大的生物生產力,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動植物產品和生產原料,沼澤地草本植物生長茂密,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排干后可開墾為耕地、林地或牧場。沼澤的存在有利于保護物種和遺傳的多樣性。還可以調蓄徑流洪水,防止自然災害。沼澤地還可以帶來豐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觀光、旅游的景點,供游客欣賞體驗。

甘南若爾蓋沼澤濕地


5、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是指受人為活動影響而形成的濕地。主要包括水庫、鹽田、運河、輸水河、稻田、水塘等。我國稻田的分布主要在亞熱帶與熱帶地區,人工濕地具有養殖、輸水、蓄水、發電、農業灌溉和城市景觀等功能和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人工濕地不僅能夠滿足市民物質生產需求,更是建設城市生態文明的重要自然基礎。

察爾汗鹽湖


三.濕地的功能


1.濕地——“地球之腎”


是指濕地對于地球的作用像腎臟對人體的作用一樣,即能將污濁的泥水化作涓涓細流。濕地是自然環境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之一,其凈化能力是同等地域森林的1.5倍。濕地具有減緩水流、促進沉積物沉降的自然特性,其中生長的多種多樣的植物、微生物也可以吸收污水使水體凈化。


2.濕地——“天然的蓄水池”


濕地可以把大量的水儲存在植物體內,濕地的土壤中具有孔隙度很大的草根層和泥炭層,可以大量持水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水與濕地關系密切,濕地是水資源的重要儲存者和持續補給者,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改善水質和維持區域水循環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濕地還被稱為“鳥類的天堂”和“人類的聚寶盆”等這與其維護生物多樣性及調節氣候等功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濕地是一種“半水半陸”的獨特的生態系統,其中居住的既有陸生的動植物,也有水生的動植物,濕地為許多動植物物種的生命循環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存環境。我國濕地約有25萬公頃,在亞洲的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有31中,在貴州草原濕地,每年棲息越冬的鳥類有180多種,數量達20萬只以上,其中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鶴,屬一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


3.濕地中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濕地不僅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水資源,還儲藏有極具利用價值的礦產資源。濕地中有各種礦砂、鹽類資源以及泥炭資源和尤其資源。


濕地可以位人類社會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食鹽、芒硝、天然堿、石膏等多種原料,以及硼、鋰等多種稀有金屬礦藏。


泥炭是沼澤環境中特有的產物,在我國的若爾蓋高原,當地人利用其蘊藏者的19億噸泥炭資源,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泥炭發電站,以補充當地電力資源的不足。


四.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


1.濕地生態系統非常脆弱,易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干擾發生退化。濕地生態系統受水文、土壤、氣候的相互作用,以水源為例,水是濕地特有植物形成的重要條件,對物種的豐度可產生顯著的影響。


2.濕地生態系統的破壞在許多情況下不可逆轉,為了眼前經濟利益而破壞濕地生態系統,降低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是得不償失的。


3.保護我國的濕地,不僅可以降低濕地的侵蝕破壞,改善濕地狀況,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濕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4.保護濕地不僅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需要,一些分布在相鄰國家的界湖、界河、海域的濕地更會涉及國際共同利益。綜上所述,保護濕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異常緊迫的任務。

五、安徽省的濕地現狀


1.安徽濕地概況


安徽省境內橫貫有我國7大水系中的淮河、長江,兼跨新安江流域,擁有全國5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巢湖以及長江中下游區域安慶沿江大型湖泊集中成片構筑而成的華陽湖群。根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安徽現有濕地總面積約1.0418×106hm2(另有1.78264×106hm2的水稻田面積未計入)。


安徽除了淮北平原地區有部分鹽堿濕地外,其余基本為淡水濕地。根據濕地效益的重要程度,安徽濕地可劃分為重點濕地、一般濕地和其他濕地。其中,重點濕地面積3.14996×105hm2,一般濕地面積35.9552hm2,其他濕地面積2.149892×106hm2(含水稻田面積)。

水稻田


依據《中國濕地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的濕地分類系統,安徽濕地可劃分為5大類16種類型,包括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泛洪平原濕地、季節性淡水湖、草本沼澤、蘚類沼澤、灌叢沼澤、森林沼澤、沼澤化草甸、內陸鹽沼、淡水泉、地熱濕地、池塘、水庫和水稻田。


其中,黃山徽州天湖山面積達27hm2的泥炭沼澤在華東地區亦屬罕見。淮北煤礦塌陷湖泊是我國極為特殊的人工濕地類型,煤礦塌陷湖泊濕地均為地面塌陷形成的永久性或季節性次生淡水湖泊濕地,共計63個斑塊,面積為3672.89hm2。

徽州天湖山


安徽境內的池州升金湖、合肥巢湖、馬鞍山石臼湖、黃山太平湖、宣城揚子鱷棲息地等均為我國重要濕地資源。其中,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資源尤為豐富,是我國珍稀鳥類的重要棲息繁衍地、遷徙中途補食地和御寒越冬地之一,被列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和亞洲重要濕地名錄。


2.安徽濕地生物多樣性資源概況


安徽濕地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尤其是濕地及濕地周邊區域復雜、多樣的水生生物群落、濕地植被和鳥類資源,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濕地景觀和濕地文化。


安徽省林業廳濕地資源調查數據顯示,安徽省現有濕地植物439屬798種。濕地動物74目192科814種,其中,無脊椎動物35目95科361種,脊椎動物39目97科453種。全省濕地動植物中,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有中華水韭、莼菜、水蕨、蓮、野大豆、野菱、白鸛、黑鸛、白頭鶴、白鶴、大鴇、揚子鱷、白鱀豚、穿山甲、達氏鱘、中華鱘、白鱘、胭脂魚、大鯢、黃嘴白鷺、白琵鷺、白額雁、小天鵝、灰鶴、白枕鶴、白肩雕、猴面鷹等48種,其中屬于國家Ⅰ級保護的動植物種數為15種,國家Ⅱ級保護的種數為33種。此外,安徽省有淡水養殖場1600余處,養殖鰣魚、中華鰻、長吻鮠、銀魚、沼蝦、中華絨螯蟹等水生動物50余種。

白鶴


六、處理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濕地保護的關系


保護濕地生態環境是濕地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長期以來,由于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安徽省濕地存在人工開挖溝河、人工壘壩圍湖墾殖、圍湖開采等現象,造成濕地景觀中斑塊破壞、濕地干涸、泥沙淤積或湖面碎化等,濕地生態系統平衡被人為打破。


因此,在安徽濕地保護中,要妥善處理好發展現代農業與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嚴格控制化肥農藥過度使用的基礎上,盡量減少農業工程對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塘西河公園


濕地的自然景觀和資源環境條件是人類休閑、旅游的理想場所和重要的科考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明確規定:“在不影響保護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組織開展參觀、旅游等活動”。


因此,安徽省可立足本省濕地分布特點,充分挖掘濕地生態文化底蘊和生態景觀,把發展濕地生態旅游與美好安徽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旅游開發與生態建設同步實施,形成濕地保護促進旅游業發展、旅游反哺濕地保護的良好局面。